最新消息:

[langtc]自2022年1月5日起雅墨全球華文古典詩詞網與Facebook臉書社團古詩路結合.
本站支援使用新技術的中文網址
https://yamo.isthebe.st   https://雅墨.全球中文.myredirect.us[/langtc][langsc]自2022年1月5日起雅墨全球华文古典诗词网与Facebook脸书社团古诗路结合.
本站支援使用新技术的中文网址
https://雅墨.findhere.org   http://雅墨.全球中文.myredirect.us[/langsc]

Main Menu

【雅韻詩塾】名詞解釋

作者 樓子燕, 2012-06-20, 12:14:43

樓子燕

整理/樓子燕

【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詩體名,乃相對於近體詩(絕句和律詩)而言。產生較早,即唐朝以前。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五七雜言、三七雜言、三五七雜言、錯綜雜言)諸體。後世使用五、七言者較多。全詩句數不限 ,一般在雙數句的最後一字押韻,但不限定,所以奇數句也可以用韻。詩句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用韻較近體詩寬,可以換韻;句子不限平仄。此外,樂府通常也歸類為古體詩。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詩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近體詩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首先,詩有定句,句有定字,主要包括律詩(八句)或絕句(四句)兩種,每句有五言(五字)和七言(七字)兩種。絕句又稱律絕,以示與古體絕句相區別,絕句是格律詩中最短小的一種。其次,字有定聲,在平仄上近體詩每句中的每個字是否用平仄聲,皆有具體的規定,不能隨意變換。在對仗上,近體詩的對仗,主要指律詩而言,律詩要求必須對仗,而且對仗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和尾聯(七、八句)四部分,每一聯中的前一句稱為出句,後一句稱為對句。所謂對仗,指出句與對句的對稱。律詩的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至於首聯和尾聯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對仗還要句型一致,即句法結構相同,詞性相同或相近,出句與對句的字要避免重複。在用韻上,押韻的部位皆在句子的末尾,一韻到底,兩句押一韻,韻腳皆在偶數句的末尾,奇數句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餘不可押韻。而韻要押平聲韻,作韻的字不能重複。

目前對於近體詩格律的理解,主要來自明清學者對唐詩的歸納,現代學者王力的《漢語詩律學》,更全面統計《全唐詩》,整理其規律。而在唐朝,對於格律的討論則散見於當時各種「詩格」的紀錄。


【押韻】亦作"押韻"。作詩歌時於句未或聯未用韻之稱。舊時押韻,例須韻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數變格。詩歌押韻既便於吟誦和記憶,又使作品具有節奏、聲調之美。在中國上古口耳相傳的詩歌中,即有韻語。而在具體的文獻中,《詩經》是韻文最早期的典範,其押韻現象反映了上古音韻的系統。唐代以前,至近體詩形成之初,詩歌押韻主要以當時口語為依據。六朝以後,由於韻書出現押韻,漸趨嚴格。近體詩定型之後,自唐代開元天寶年間以降以至明清甚至當代的舊體詩歌,則依照韻書的規定押韻。隋朝陸法言等人所編纂《切韻》,唐代時改編為《唐韻》,為科舉時詩賦取士的依據。《唐韻》訂有二百零六韻部,然而限定部份的韻部可以同用,經歷代演變。金朝人王文鬱所編韻書,大體反映唐宋人的押韻現象,後南宋江北平水人劉淵刊印《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其實就是王文鬱所著,這就是習稱的「平水韻」,元朝時正式合併為一百零六韻,相沿使用,即今日所見的《詩韻》。雖各地漢語方言音系不同,作詩皆依「平水韻」的系統。由於時代變遷,現代人寫古典詩詞與時俱進了,也有提倡用今韻的,如「國語今韻」、「中華新韻」等。

中文字的發音,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押韻的第一原則就是韻母相同。古體詩押韻較寬,可轉韻,或鄰韻通押;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仄聲韻中,要區別上、去、入聲,不同聲調一般不相押,只有上聲韻和去聲韻偶然可以相押。值得一提的是,今韻是按普通話發音(臺灣叫國語),故無入聲字,所有入聲字皆劃入其他聲調中了。

近體詩押韻的一些規則,歸納起來一共有四項:
1.押韻的位置在偶數句的最後一個字,首句(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他的奇數句絕對不可押。
2.原則上用的是平聲字。
3.一韻到底,不可換韻也不可以重韻。
4.首句如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叫做「襯韻」。


【平仄】聲律專名。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諧協,謂之調平仄。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學家顧炎武在音論一書中簡短的說明為:「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

在永明聲律四聲理論興起之前,《詩經》以降,乃至西漢辭賦,對於聲調調和,所謂宮商、浮切、抑揚等等,多所探索,早已積累不少形式。早期對於聲音的分別,往往藉由音樂的宮、商、角、征、羽或者浮、切、輕、重等描述辭彙表示。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漢譯佛經時,由於梵語有摩多、體文之分,遂使漢人逐漸探索發現漢宇的音韻結構,相傳沈約最早發現漢語有平、上、去、入等四聲之分。

不過,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裏去了。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故談論平仄時,首先要瞭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樓子燕

#1
整理/樓子燕

【賦得】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後遂將"賦得"視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看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台詩》(疑系後人偽託)。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後來慣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起初,和詩時只要和意即可,和詩的體式、韻腳都不用顧慮。但後來難度增加,發展為和詩必須用所和之詩的韻部甚至韻字,這稱為和韻。和韻是和詩的一種,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一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二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三次韻,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分韻】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待,叫作"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後來並不限於聯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懷"。

【分題】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備物為題,共賦一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雲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樓子燕

#2
整理/樓子燕

【重韻】是指一個韻字在同一首詩裏被重複使用。這雖然沒有違反一韻到底的規定,但也是不被接納的。因為詩是精緻的語言,重複會帶來累贅,而累贅就傷害到精美了。

【襯韻】押韻規格的第一條說首句可押可不押,這就表示奇數句裏的第一句是保有彈性的;同時也顯示了原則上奇數句是不許押韻的,第一句可押是例外。也因為這種性質,所以在選擇韻字的時候,第一句可以像其他部分的韻腳一樣使用同一個韻目的字,也可以借用韻母相近的其他韻目的字,這種押韻的方式便叫做「襯韻」。      

【協韻】一作"諧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

【通韻】詩韻術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二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換韻】亦稱"轉韻"。詩韻術語。一首詩中假如用的是兩組以上不同韻部的韻字,就叫做「換韻」。在絕句中因為最多只押三個韻腳,所以沒有所謂換韻的問題;但是在八個句子的律詩或者是十二句以上的排律當中,因為有四個以上的韻腳,就容易造成換韻的現象。這是近體詩所不容許的。
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於鄰韻,轉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的出句先轉,接著聯未韻腳跟著轉。例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九屑)
胡天八月即飛雪。(九屑)
忽如一夜春風來,(十灰)
幹樹萬樹梨花開。(十灰)
散入珠簾濕羅幕,(十藥)
狐裘不暖錦衾薄。(十藥)
將軍角弓不得控,
都護鐵衣冷難著。(十藥)
瀚海闌幹百丈冰,(十蒸)
愁雲慘澹萬里凝。(十蒸)
中軍置酒飲歸客,(十一陌)
胡琴琵琶與羌笛。(十二錫)
紛紛暮雪下轅門,(十三元)
風掣紅旗凍不翻。(十三元)
輪台東門送君去,(六禦)
去時雪滿天山路。(七遇)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六禦)
以上"陌"與"錫"通韻,故"客"、"笛"在一聯中同押;"禦"與"遇"通韻,故"去"、"處"與"路"可通押;詩中"灰"、"蒸"、"元"為平聲韻,"禦"、"遇"為去聲韻,"屑"、"藥"、"陌"、"錫"為入聲韻,平、去、入三聲換用。

【險韻】詩韻術語,指詩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唐宋詩人中也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唐韓愈喜用險韻。宋蘇拭曾用"尖義"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進退格】亦稱"進退韻"。詩韻術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休》:"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魏慶之《詩入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口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進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句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 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轆轤格】亦稱"轆轤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詳見"進退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後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波落,有似轆轤,故稱。

【葫蘆格】亦稱"葫蘆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後四。"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後四韻"冬"。先小後大,有似葫蘆,故稱。

樓子燕

#3
(轉載)
           
一、 以格律分類:
古體詩除了需要用韻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體詩除了需要用韻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 以字數分類:
近體詩只有五言、七言二種形式。
古體詩有四言、五言(稱五古)、七言(稱七
古)、字數不整齊的稱雜言古詩(雜言古詩因
有七字句,所以也稱七古),也有少數三言、
六言。

三、 以句數分類:
古體詩從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體詩分: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 以用韻分類:
(一) 古體詩:
1. 全首詩可用一個平聲韻或仄聲韻,又可隨意轉為其他韻。               
2. 一首詩中每句都可以用韻,用於韻的字可以重複。
3. 詩中用韻不限定在偶數句子上,奇數句也可以用韻。
4. 詩中可以用鄰韻和上、去聲通押。
5. 允許散文化的句子。                                                           
 
(二〉近體詩                                                                                 
1. 一首詩限用一個韻,除第一句可以用韻或不用韻之外,其餘句子都是雙數句用韻。
2. 用於韻腳的字不能重複。
3. 不用韻句子的末一字,平仄聲不能與用韻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五、對仗
1.古體詩沒有限制〈都可以〉。
2.絕句不必對仗,也可對仗〈都可以〉。
3.律詩每首八句,兩句為一聯,共四聯
依序名為首、頷、頸、末四聯;而中間
兩聯必須對仗,即
第二聯頷聯:第3句對第4句,
第三聯頸聯:第5句對第6句。
首、末聯也可作對仗〈都可以〉。

樓子燕

#4
(轉載)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

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 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鬱編的《平水韻》, 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 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

近體詩只押 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 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 豪,先、鹽和鹹,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裡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 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 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注明)﹕ 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裡風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 "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並不押韻。 又如第二首﹕ 門外鸕 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後知人意, 一日須來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 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 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

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 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 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 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漪澜

一些时光段,琉璃成凄色的美

漁樵子


Powered by EzPortal